在过去两年里,半导体行业的周期起伏可谓惊心动魄:需求骤降、资本收缩、企业承压。很多从业者都感受过那种冰点的寒意。但进入2024年底,迹象正在发生变化,需求开始恢复,资本开支回升,材料赛道重新站上了上升的坡道。
在这背后,人工智能的崛起成为最重要的推手。与此同时,国产替代的进程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,进入了新的加速阶段。
这篇文章,我想和你一起理性梳理:半导体材料行业正在发生什么?国产替代的进展究竟走到了哪一步?未来的确定性在哪里?
一、需求回暖:AI打开了新的增长曲线
根据SEMI与TechInsights的统计,2024年第四季度,全球集成电路(IC)销售额同比增长29%。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,这一增速预计仍将保持在23%左右。推动这一现象的,不是传统的手机、PC,而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高性能计算(HPC)、数据中心和存储芯片需求。
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资本开支上。2024年全年,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在上半年下滑后,下半年明显回升,全年实现3%的正增长。内存相关资本开支在第四季度环比增长超过50%,而非内存投资也实现了17%的同比提升。预计到2025年一季度,整体资本支出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。
换句话说,AI正在真正重塑半导体产业的需求曲线,并直接传导到材料端。
对材料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市场正在打开新的窗口。
二、材料赛道:产业链上游的确定性机会
半导体的制造环节复杂而精密,而材料则是其中最根本的支撑。从晶圆、光刻、蚀刻,到封装、测试,每一步都离不开高端材料。
近几年几个关键赛道值得关注:
封装材料
根据SEMI和TECHCET的数据,全球半导体封装材料市场预计在2025年突破260亿美元,并将在2028年前保持约5.6%的年均复合增长率。AI应用的快速发展,特别是高端封装(如FC-BGA、WLP),正在驱动新一轮的材料需求扩张。
特种气体
作为光刻、刻蚀、沉积等环节不可或缺的原材料,电子特种气体长期由海外厂商主导。但随着国内产能的爬坡,本土企业在14nm、7nm甚至5nm产线上已有批量供货能力。这是国产替代最具突破性的领域之一。
超高纯金属靶材
靶材被称为“半导体制造的粮食”。随着工艺节点的推进,对纯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。中国企业已经能够提供12英寸高纯钴、钽、钨等靶材,并逐步获得客户验证,未来在存储和逻辑芯片中的应用有望持续扩大。
石英材料
石英是半导体设备和光掩膜基板的重要材料。国内部分企业已经通过国际设备大厂的认证,逐渐进入全球供应链。
这些细分环节的共同点是:市场规模稳步增长,而国产厂商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。
三、国产替代:从“补课”到“加速”
半导体产业的现实背景是:上游材料依赖进口,关键环节被“卡脖子”。这不仅是企业的经营风险,更是产业安全的问题。
因此,国产替代并不是一个选择题,而是一道必答题。
过去几年,中国企业经历了从“补课”到“追赶”的过程,如今正在进入“加速突破”的阶段:
在掩膜版领域,国内厂商已实现180nm工艺节点的量产,部分产品进入150nm节点的客户验证阶段。
在气体材料方面,国产产品已覆盖国内90%以上的晶圆厂客户,并逐步进入国际龙头的供应链。
在靶材环节,本土厂商实现了多款12英寸高纯靶材的量产,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在石英玻璃环节,国内企业填补了10.5代TFT-LCD光掩膜基板等空白,完成了关键环节的突破。
这一系列进展表明:国产化不再只是口号,而是正在产业链各环节落地。
四、未来趋势:国产化的确定性与挑战
展望未来,有几个趋势值得特别关注:
AI驱动的材料升级
高带宽存储器(HBM)、Chiplet先进封装等需求快速增长,将进一步推高材料的技术门槛,也为国产企业提供了快速成长的窗口。
第三代半导体的崛起
碳化硅(SiC)、氮化镓(GaN)等材料正在新能源车、光伏、充电桩等领域大规模应用。这里是中国企业极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方向。
全球供应链重构
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,使得国产化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逻辑,更是战略安全的必然。随着国内头部企业产能逐步释放,本土替代率有望持续提升。
当然,挑战依然存在:核心技术积累不足、部分高端设备依赖进口、国际巨头竞争激烈。但从长期趋势来看,这些都不改变国产化的大方向。
国产化,不是孤立求生,而是主动崛起。
五、结语:理性中的确定性
回顾过去的低谷,很多人感到迷茫。但从数据和产业逻辑来看,半导体材料的复苏与国产替代的趋势已经十分清晰。
对于半导体从业者而言,这不是盲目的乐观,而是基于产业链现实的判断:需求正在恢复,投资在增加,国产企业在突破。
未来的道路一定不会平坦,但趋势是确定的。
真正的确定性,不在于短期的市场波动,而在于国产替代这条大势所趋的长期逻辑。
这,就是属于中国半导体材料行业的机会。